• 385.50 KB
  • 2023-11-15 08:18:02 发布

2022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含答案)

  1. 1、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可选择认领,认领后既往收益都归您。
  2. 2、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先通过免费阅读内容等途径辨别内容交易风险。如存在严重挂羊头卖狗肉之情形,可联系本站下载客服投诉处理。
2022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一、(选择题)本卷共23题,1-9题每题2分,10-11题每题3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2分)“李鸿章商于俄使,未有所成。英使劝李鸿章等早日议和,以朝鲜独立赔偿军费为条件,其政府并商请列强共同干涉,而德宗及其亲信大臣仍持异议,其心理以为日本国贫,不能持久,……和议终无所成。”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军事实力优于清王朝B.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C.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处于劣势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辛丑条约》即将签订2.(2分)通过对如图大事年表的解读,能得出的结论是(  )◆1927年4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8月,南昌起义◆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5年12月,中共领导下,“一二•九运动”爆发◆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7年9月,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A.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B.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C.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对抗D.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3.(2分)在民国三十八年九月二十二日的《人民日报》中,一篇文章的标题是《中国人民政协开幕——毛泽东主席宣布会议任务》。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A.做出转战陕北的决策B.筹备建立新中国C.发布渡江战役的指令D.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n4.(2分)如图邮票首发于1952年元旦。邮票画面的设计表达土地改革后的远景或梦想是(  )A.让农民拥有土地B.提高民生产热情C.实现农业机械化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5.(2分)“千方百计地吸纳海外核能与火箭专家回国。在他的号召与关怀下,李四光、姜圣阶、张沛霖等专家先后回国,成为核工业领域挑大梁的人物。特别是中国‘两弹一星’领军人物钱学森摆脱美国羁留得以回国,完全是周恩来外交努力的结果。”由上可见,中国“两弹一星”成功的原因是(  )A.科技人员的努力B.国际交流的推动C.国家领导人重视D.改革开放的实施6.(2分)如图是1988﹣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占GDP比重变化图,图中数据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特区设立B.沿海城市开放C.中共十四大召开D.加入世贸组织7.(2分)制宪会议代表汉密尔顿和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反复强调,宪法不但没有对美国自由形成威胁,反而在事实上保护了美国自由……政府可以是自由的一种表达方式。其主要依据是美国1787年宪法(  )A.赋予了公民广泛权利B.构建了权力制衡机制C.削弱了中央政府权威D.消除了阶层矛盾冲突n8.(2分)莱斯利•贝瑟尔主编的《剑桥拉丁美洲史》中指出,1800年西班牙王室禁止殖民地建立工厂,1801年又颁布命令称“殖民地工厂与蒸蒸日上的西班牙工业形成对立”,要求殖民地官员们对于殖民地工厂“以他们能够采取的最简便手段予以摧毁,甚至可以考虑……由王室国库接管”。材料能用来说明(  )A.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原因B.欧洲开始殖民扩张的背景C.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动机D.卡德纳斯改革取得的成果9.(2分)恩格斯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为了改变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马克思义无反顾投身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始终站在革命斗争最前沿。如下史实中,不能佐证以上观点的是(  )A.领导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B.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C.热情支持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巴黎公社革命D.参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苏维埃俄国10.(2分)“工业革命的冲击、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欧美主要国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及社会生活的迅速提高和文化艺术的丰富多彩等,都是推动俄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进行改革的强大外部力量。”这说明俄、日的改革(  )A.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B.顺应了历史进步潮流C.实行了全盘西化的措施D.是自上而下的变革11.(2分)漫画具有针砭时弊的社会批判功能,富含历史文化价值。如图漫画反映的是(  )n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铁幕演说”的发表D.北约和华约的建立二、非选择题12.(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孙中山的革命历程阶段事迹第一阶段(1894﹣1912年)……1905年,在东京成立同盟会,被选举为总理,提出三民主义思想1911年4月,推动广州黄花岗起义。十月,武昌起义,全国响应1912年,就任临时大总统。结束中国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临时总统职,宣传民生主义,同盟会与其他革命组织联合改组为国民党第二阶段(1913﹣1915年)1913年,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1914年,在东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任总理1915年,发动讨袁护国运动第三阶段(1916﹣1925年)……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1年,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非常政府,任非常大总统,再次在广州建立政权1922年1月,出兵北伐,誓师桂林,致力于武力统一中国的努力n1923年,发表《中国国民党党纲》,宣布三民主义。在广州设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任大元帅1924年,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宣言,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理论体系,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推动国民革命,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发表北伐宣言,誓师韶关,准备北伐,武力统一中国1924年11月冯玉祥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为了实现和平统一,孙中山应邀北上,途中郑重宣布:这次“我单骑到北京,就是以极诚恳的意思,去向(为)全国人民谋和平统一”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不断重复着“和平”“奋斗”“救中国”(1)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先生革命历程中渐进的三个革命目标。(2)根据材料归纳,为了实现其革命目标,孙中山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3)根据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毕生致力于完成的伟大事业是什么?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65年以前,日本对美贸易长期入超(备注:入超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小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贸易逆差,反之,则称为出超或贸易顺差),而从1965年起,在日美贸易中,日本由逆差转为顺差,以后日本的顺差数额直线上升。这就导致了日美贸易摩擦的连续发生,美国不断打压日本。材料二:在1968年至1972年的日美贸易摩擦中,美国于1968年要求日本减少对美钢铁出口,1969年又要求日本“自主限制”纺织品出口。同时,日本还减少了对美国的限额进口商品的项目。到了70年代中期,日本汽车即已占领了美国汽车业的大部分世界市场,并且大量涌入美国市场。由此,在新一轮的日美贸易摩擦中,经过反复谈判,日本同意把对美出口汽车自主限制在168万辆之内。进入80年代以后,日美经济发展不平衡更显加n剧,贸易摩擦扩大到尖端技术和金融领域。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1985年9月西方五国财长会议达成协议,调整汇率,美元贬值,日元升值。但是,日本的高技术产品仍然继续涌入美国市场。1987年4月17日,美国以日本向美倾销半导体芯片违反1986年7月31日的“日美半导体协议”为由,宣布对日经济制裁生效;苏联解体后,美国一度认为其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日本经济威胁”,为继续削弱日本的经济竞争力,同时维系日美同盟,美国又推动日美安保体制由“针对苏联型”向“地区安全控制型”转变,使日本不断增加军费开支并继续分担美国的战争负担。结果,日本经济发展陷入长期持续低迷中,最近3年,日本的衰落一直没能翻过身来。日本GDP规模于2000年下降到美国的50.5%;2010年又下降为35%,并被中国超过,失去了世界第二的地位;2019年进口下降到美国的23.3%。——摘自王斯德主编《世界当代史》和刘江永《世界大变局与中美日三国战略选择》(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不断打压日本的直接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不断打压日本的结果。并据材料二,归纳美国不断打压日本的经过。14.(15分)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材料:他有一段令人深刻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我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特别是经过抗美援朝战争和受复杂国际局势的影响,改变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极端落后的客观要求显得更为紧迫。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视察途中,他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段材料分别与我国经济建设中哪一重大决策相关。并概括这两大决策的复杂国际局势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n(2)据材料和问题(1),指出做出这两大决策的目的是什么。n2022年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卷共23题,1-9题每题2分,10-11题每题3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2分)“李鸿章商于俄使,未有所成。英使劝李鸿章等早日议和,以朝鲜独立赔偿军费为条件,其政府并商请列强共同干涉,而德宗及其亲信大臣仍持异议,其心理以为日本国贫,不能持久,……和议终无所成。”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A.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军事实力优于清王朝B.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C.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处于劣势D.八国联军攻占北京,《辛丑条约》即将签订【分析】本题考查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关键是对材料的解读。【解答】由送福“以朝鲜独立赔偿军费为条件”“其心理以为日本国贫,不能持久”可知,这与甲午中日战争有关,其出现的背景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处于劣势。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甲午中日战争的相关知识。2.(2分)通过对如图大事年表的解读,能得出的结论是(  )◆1927年4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8月,南昌起义◆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1933年秋,蒋介石调集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5年12月,中共领导下,“一二•九运动”爆发◆1935年12月,中共中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1937年9月,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A.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巩固与扩大B.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C.国共两党由合作走向对抗nD.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分析】本题考查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解读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蒋介石调集军队对中央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五次‘围剿’”反映的是革命根据地,不是抗日根据地,排除A;大事年表反映的是由对抗走向合作,排除C;1927年——1937年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排除D。故大事年表反映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说法正确,B符合题意。故选:B。【点评】掌握中国社会矛盾的变化的表现和影响。3.(2分)在民国三十八年九月二十二日的《人民日报》中,一篇文章的标题是《中国人民政协开幕——毛泽东主席宣布会议任务》。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A.做出转战陕北的决策B.筹备建立新中国C.发布渡江战役的指令D.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分析】本题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民国三十八年即1949年。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少数民族、海外华侨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参加会议,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故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筹备建立新中国。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4.(2分)如图邮票首发于1952年元旦。邮票画面的设计表达土地改革后的远景或梦想是(  )nA.让农民拥有土地B.提高民生产热情C.实现农业机械化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分析】本题考查土地改革。理解土地改革的目的。【解答】图片中正在作业的拖拉机说明土地改革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方式,使用了机器作业,表达土地改革后“实现农业机械化”的梦想,故C正确;A与图片内容无关;B是土地改革的结果;D与图片反映的内容不符。故选:C。【点评】认真审题,把握土地改革的目的,运用所学,准确作答。5.(2分)“千方百计地吸纳海外核能与火箭专家回国。在他的号召与关怀下,李四光、姜圣阶、张沛霖等专家先后回国,成为核工业领域挑大梁的人物。特别是中国‘两弹一星’领军人物钱学森摆脱美国羁留得以回国,完全是周恩来外交努力的结果。”由上可见,中国“两弹一星”成功的原因是(  )A.科技人员的努力B.国际交流的推动C.国家领导人重视D.改革开放的实施【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两弹一星”成功的原因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据“千方百计地吸纳海外核能与火箭专家回国。在他的号召与关怀下,……特别是中国‘两弹一星’领军人物钱学森摆脱美国羁留得以回国,完全是周恩来外交努力的结果。”可知,国家领导人重视是中国“两弹一星”成功的原因。选项C符合题意。选项A虽是中国“两弹一星”成功的原因,但在题干中无法体现,排除;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改革开放的实施是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两弹一星”成功是在改革开放前;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中国“两弹一星”成功的原因的相关史实。6.(2分)如图是1988﹣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占GDP比重变化图,图中数据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nA.经济特区设立B.沿海城市开放C.中共十四大召开D.加入世贸组织【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史实。识读题干图片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2001年12月,在经过长达15年艰难曲折的谈判历程后,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观察题干“1988﹣2006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占GDP比重变化图”可知,图中数据迅速增长是在2001年以后,其主要原因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促进了我国进出口贸易量,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相关史实。7.(2分)制宪会议代表汉密尔顿和麦迪逊在《联邦党人文集》中反复强调,宪法不但没有对美国自由形成威胁,反而在事实上保护了美国自由……政府可以是自由的一种表达方式。其主要依据是美国1787年宪法(  )A.赋予了公民广泛权利B.构建了权力制衡机制C.削弱了中央政府权威D.消除了阶层矛盾冲突【分析】本题考查1787年美国宪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三权分立互相制衡原则,构建了权力制衡机制,防止权力滥用和专制独裁,保护了民众的自由,故B符合题意;1787年宪法没有规定公民享有的权利,排除A项;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威,排除C项;1787年宪法没有消除阶层矛盾冲突,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1787年美国宪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n8.(2分)莱斯利•贝瑟尔主编的《剑桥拉丁美洲史》中指出,1800年西班牙王室禁止殖民地建立工厂,1801年又颁布命令称“殖民地工厂与蒸蒸日上的西班牙工业形成对立”,要求殖民地官员们对于殖民地工厂“以他们能够采取的最简便手段予以摧毁,甚至可以考虑……由王室国库接管”。材料能用来说明(  )A.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原因B.欧洲开始殖民扩张的背景C.西班牙开辟新航路的动机D.卡德纳斯改革取得的成果【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兴起的原因、过程和结果的相关史实。【解答】由题干材料判断是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原因。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美国独立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拉丁美洲民族独立意识不断增强,争取独立的运动在拉丁美洲兴起.拉丁美洲的印第安人、黑人和土生白人纷纷行动起来,展开了争取独立的斗争.领导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代表人物是玻利瓦尔.1816年以后的十年间,玻利瓦尔领导了起义军队,英勇作战,横扫南美大陆的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摧毁了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统治.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原因的相关史实。9.(2分)恩格斯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斗争是他的生命要素。很少有人像他那样满腔热情、坚忍不拔和卓有成效地进行斗争”,为了改变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马克思义无反顾投身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始终站在革命斗争最前沿。如下史实中,不能佐证以上观点的是(  )A.领导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B.领导了世界上第一个国际工人组织——国际工人协会C.热情支持世界上第一次工人阶级夺取政权的革命——巴黎公社革命D.参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家——苏维埃俄国【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马克思的革命活动的相关史实。重点掌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相关史实。【解答】n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逝世。苏维埃俄国是在1917年建立的,选项ABC能佐证“为了改变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马克思义无反顾投身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始终站在革命斗争最前沿”这一观点,但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能佐证“为了改变人民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马克思义无反顾投身轰轰烈烈的工人运动,始终站在革命斗争最前沿”这一观点,但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马克思的相关史实。10.(2分)“工业革命的冲击、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欧美主要国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及社会生活的迅速提高和文化艺术的丰富多彩等,都是推动俄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进行改革的强大外部力量。”这说明俄、日的改革(  )A.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B.顺应了历史进步潮流C.实行了全盘西化的措施D.是自上而下的变革【分析】本题考查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史实。解题关键是从题干信息提炼观点。【解答】依据题干“工业革命的冲击、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欧美主要国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及社会生活的迅速提高和文化艺术的丰富多彩等,都是推动俄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进行改革的强大外部力量。”可知,俄、日的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因此B项正确。ACD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掌握明治维新和俄国1861年改革的相关史实。11.(2分)漫画具有针砭时弊的社会批判功能,富含历史文化价值。如图漫画反映的是(  )nA.杜鲁门主义的提出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C.“铁幕演说”的发表D.北约和华约的建立【分析】本题以漫画具有针砭时弊的社会批判功能,富含历史文化价值为依托,考查冷战政策。注意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漫画信息“对希腊和土耳其的援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漫画反映的是杜鲁门主义的提出。1947年3月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以应付希腊、土耳其危机为由,在国会宣读咨文,声称希腊遭到“共产党领导的恐怖主义活动的威胁”,一旦它作为独立国家“殒落”,不但将危及土耳其和整个中东地区,而且将给欧洲一些国家带来“灾难性”的影响。他宣称:世界已分为“自由制度”和“极权政制”两个阵营,美国负有领导“自由世界”的使命;“极权政制”和任何国家的民族民主革命“危害着英国的安全”;宣布“美国的政策必须是支持自由国家人民抵抗少数武装分子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他要求国会拨4亿美元,向希、土提供援助,同时派选文职和军事人员前往增援。杜鲁门的这项政策声明即“杜鲁门主义”。杜鲁门的咨文远不止是援助希、土的这项具体的政策声明,而是以维护美国的安全为幌子,在全世界扩张势力的宣言,也是对苏联发动全面“冷战”的宣战书,又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二战后的冷战政策和两极格局形成的相关知识。二、非选择题12.(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孙中山的革命历程阶段事迹第一阶段(1894﹣1912年)……1905年,在东京成立同盟会,被选举为总理,提出三民主义思想1911年4月,推动广州黄花岗起义。十月,武昌起义,全国响应n1912年,就任临时大总统。结束中国的封建帝制,建立中国乃至亚洲历史上第一个共和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临时总统职,宣传民生主义,同盟会与其他革命组织联合改组为国民党第二阶段(1913﹣1915年)1913年,发动讨袁的二次革命1914年,在东京组织成立中华革命党,任总理1915年,发动讨袁护国运动第三阶段(1916﹣1925年)……1919年,改组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1年,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非常政府,任非常大总统,再次在广州建立政权1922年1月,出兵北伐,誓师桂林,致力于武力统一中国的努力1923年,发表《中国国民党党纲》,宣布三民主义。在广州设立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任大元帅1924年,在广州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宣言,重新阐释三民主义理论体系,促成国共两党合作,推动国民革命,创办黄埔陆军军官学校,发表北伐宣言,誓师韶关,准备北伐,武力统一中国1924年11月冯玉祥电邀孙中山北上共商国是。为了实现和平统一,孙中山应邀北上,途中郑重宣布:这次“我单骑到北京,就是以极诚恳的意思,去向(为)全国人民谋和平统一”1925年3月12日,一代伟人孙中山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不断重复着“和平”“奋斗n”“救中国”(1)根据材料,指出孙中山先生革命历程中渐进的三个革命目标。(2)根据材料归纳,为了实现其革命目标,孙中山做了哪些方面的努力?(3)根据上述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毕生致力于完成的伟大事业是什么?【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掌握孙中山的革命事迹和历史贡献。【解答】(1)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先生1894年到1912年的革命目标是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13年到1915年的革命目标是反对袁世凯复辟,维护资产阶级政体;1916年到1925年的革命目标是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实现国家统一、和平。(2)根据材料可知,为了实现其革命目标,孙中山做的努力包括:成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创办黄埔军校。(3)由材料、问题和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毕生致力于完成的伟大事业是实现国家独立、统一、富强。故答案为:(1)1894年到1912年的革命目标: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13年到1915年的革命目标:反对袁世凯复辟,维护资产阶级政体;1916年到1925年的革命目标:推翻北洋军阀统治,实现国家统一、和平。(2)成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领导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与中国共产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创办黄埔军校。(3)实现国家独立、统一、富强。【点评】本题以孙中山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1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65年以前,日本对美贸易长期入超(备注:入超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小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贸易逆差,反之,则称为出超或贸易顺差),而从1965年起,在日美贸易中,日本由逆差转为顺差,以后日本的顺差数额直线上升。这就导致了日美贸易摩擦的连续发生,美国不断打压日本。材料二:在1968年至1972年的日美贸易摩擦中,美国于1968年要求日本减少对美钢铁出口,1969年又要求日本“自主限制”n纺织品出口。同时,日本还减少了对美国的限额进口商品的项目。到了70年代中期,日本汽车即已占领了美国汽车业的大部分世界市场,并且大量涌入美国市场。由此,在新一轮的日美贸易摩擦中,经过反复谈判,日本同意把对美出口汽车自主限制在168万辆之内。进入80年代以后,日美经济发展不平衡更显加剧,贸易摩擦扩大到尖端技术和金融领域。在美国的强大压力下,1985年9月西方五国财长会议达成协议,调整汇率,美元贬值,日元升值。但是,日本的高技术产品仍然继续涌入美国市场。1987年4月17日,美国以日本向美倾销半导体芯片违反1986年7月31日的“日美半导体协议”为由,宣布对日经济制裁生效;苏联解体后,美国一度认为其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日本经济威胁”,为继续削弱日本的经济竞争力,同时维系日美同盟,美国又推动日美安保体制由“针对苏联型”向“地区安全控制型”转变,使日本不断增加军费开支并继续分担美国的战争负担。结果,日本经济发展陷入长期持续低迷中,最近3年,日本的衰落一直没能翻过身来。日本GDP规模于2000年下降到美国的50.5%;2010年又下降为35%,并被中国超过,失去了世界第二的地位;2019年进口下降到美国的23.3%。——摘自王斯德主编《世界当代史》和刘江永《世界大变局与中美日三国战略选择》(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不断打压日本的直接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不断打压日本的结果。并据材料二,归纳美国不断打压日本的经过。【分析】本题以两段文字材料为背景,考查美国不断打压日本的直接原因、经过及其结果,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由材料一“而从1965年起,在日美贸易中,日本由逆差转为顺差,以后日本的顺差数额直线上升。这就导致了日美贸易摩擦的连续发生,美国不断打压日本”可知,美国不断打压日本的直接原因是扭转美国对日贸易逆差(或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2)由材料二“结果,日本经济发展陷入长期持续低迷中,最近3年,日本的衰落一直没能翻过身来”可知,美国不断打压日本使日本经济衰落或使日本经济发展长期低迷。1968~1972年,限制日本对美国钢铁和纺织品出口;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限制日本汽车对美国出口;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尖端技术和金融领域打压日本;苏联解体后,继续削弱日本的经济竞争力。n故答案为:(1)扭转美国对日贸易逆差(或日本对美贸易顺差不断扩大)。(意思相近即可)(2)结果:使日本经济衰落或使日本经济发展长期低迷。经过:1968~1972年,限制日本对美国钢铁和纺织品出口;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限制日本汽车对美国出口;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在尖端技术和金融领域打压日本;苏联解体后,继续削弱日本的经济竞争力。【点评】注意对材料的解读,掌握美国不断打压日本的直接原因、经过及其结果。14.(15分)阅读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探究问题。材料:他有一段令人深刻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我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特别是经过抗美援朝战争和受复杂国际局势的影响,改变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极端落后的客观要求显得更为紧迫。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参照苏联的经验,选择一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视察途中,他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改革开放的胆子要大一些,敢于实验;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两段材料分别与我国经济建设中哪一重大决策相关。并概括这两大决策的复杂国际局势及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据材料和问题(1),指出做出这两大决策的目的是什么。【分析】本题考查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共同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答】(1)建国初期,为改变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极端落后的面貌,1953年,中国政府编制了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编制的国际局势是抗美援朝;第一个五年计划开n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材料二反映的是1992年,邓小平的南巡讲话。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基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际局势是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遭到重大挫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把我国改革开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2)由材料可以看出,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的共同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故答案为:(1)决策: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际局势:抗美援朝;苏联解体,国际社会主义遭到重大挫折;作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把我国改革开放推进到一个新阶段。(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点评】本题以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声明:试题解析著作权属菁优网所有,未经书面同意,不得复制发布日期:2022/9/1814:32:28;用户:山东省北镇中学;邮箱:bzzx001@xyh.com;学号:44838527